为推进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能够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启动实施区域国别学基础教材系列丛书重大项目。该丛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策划并资助,计划组织国内外区域国别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经研究论证,2023年4月,区域国别学基础教材系列第一期12卷已立项建设,现就第二期项目编纂工作面向国内外学术界公开招募。具体事项公告如下。
一、项目说明
1.教材定位。区域国别学基础教材系列丛书以建设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宗旨,旨在推动构建中国的世界观、世界的中国观和未来的全球观。丛书各卷以某一国家、地区、国际组织为写作对象,主要为区域国别学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体现中国视角、反映某一国家地区主要特性的知识体系。教材目标定位是区域国别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生基础教材,也可供本科生使用。
2.教材名称。中文书名:某某国(地区或国际组织)研究入门/导论。如《英国研究入门/导论》,英文书名为Companion to British Studies。
3.各卷篇幅。40万字左右,按通用教材版式排版。
4.编写框架。作为跨学科、多学科、交叉学科的教材,各卷应充分体现研究对象国、地区、国际组织的各方面基础知识。国别教材内容应包括:导论、地理环境、物产资源、历史沿革、民族宗教、经济结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政党社团、外交安全、社会状况、法律体系、文化艺术等。各卷一级标题原则上按上述方面安排,个别章节可根据国家特点做调整。区域研究可参照这一安排,根据区域研究的特点拟定。国际组织研究可从有关理论问题、历史沿革、机构设置、主要职能、参与全球与地区治理、与中国的关系等维度拟定章节。各卷教材编写大纲由系列教材专家委员会审定。
5.编写原则。体现中国视角,以“构建中国的世界观”为主线,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当今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等重大问题上体现中国的观察与立场;体现问题导向,反映某一领域的主要问题与趋势,融入编者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思考;体现交叉融合,多领域全方位呈现具体国家或地区各方面基础知识,注重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维度的交叉融合;体现外语优势,注重运用当地语言吸收借鉴对象国或地区第一手资料,了解当地人的立场与观点。
二、招募范围
第一期区域国别学基础教材系列丛书项目涉及俄罗斯、英国、德国、中东欧、印度、韩国、日本、沙特、墨西哥、南非、非洲、联合国等1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第二期项目招募范围包括:
1.国家: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以色列、巴西、土耳其、印度尼西亚、阿根廷、波兰等, 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地区: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拉丁美洲、大洋洲、极地等。
3.国际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国际海事组织等联合国专门机构;欧洲联盟、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区域性国际组织。
三、招募约定
1.编写周期。2023年7月—2024年7月。项目负责人应于2024年6月前提交初稿,根据教材丛书专家委员会审读意见,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定稿。
2.质量要求。各项目负责人应参照教材编写框架和编写原则,坚持思想性、学术性、前沿性的统一,体现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特点,适合区域国别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的需要。注重原创性,文责自负,无知识产权问题。
3.经费说明。入选项目将被确立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重点规划教材项目。项目资助金额为人民币10万元(其中,项目经费8万元,结项奖励2万元)。对于通过专家委员会审核、符合出版质量要求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统一组织出版,负责出版费用。
四、申报说明
1.申请条件。申请人应为所申报国别、区域、国际组织教学与研究领域有长期积累、学术造诣精深的专家,原则上应具有正高级职称。项目负责人一般不超过2人。国外学者可联合国内学者共同申报。承担并完成相关重要课题、出版过相关专著或论文等高质量成果者优先。
2.申报方式。填写《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国别学基础教材项目申报书》,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请于2023年6月28日前将申请书纸质版报送至社科处,并将电子版发送至邮箱songml@xmu.edu.cn,邮件主题和文件名为“区域国别学基础教材+姓名”。
3.评审流程。北京外国语大学将组织专家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研究确定立项名单。立项名单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有关网站上予以公示。 最终入选者,与北京外国语大学签订立项协议。
五、联系方式
申报事宜咨询:北京外国语大学李老师,010-88817785,bwqygb@bfsu.edu.cn
厦门大学社科处联系人:宋美霖 ,2187335,songml@xmu.edu.cn
社科处
2023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