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科简介
  • 当前位置:首页  文科概览  文科简介
  • 1921年,厦门大学创办之初就在校旨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各科学研究之工作,以期养成真正研究之精神,使各种学术,均能达到最高深之地步。”建校以来,厦大学人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耕耘不止、上下求索,推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薪火相传,形成了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优良的人文传统。

    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扎实推进人文社会科学能级提升,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厦大风格、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建设方面,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现拥有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际法学、高等教育学、专门史)。2022年,统计学、教育学入选国家公布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当前,学校人文社科领域传统优势学科传承发展,学科交叉融合蔚然成风,新兴交叉学科成为新的增长点。

    人才队伍方面,学校致力于发挥特色优势,打造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学术生态,加快引进和汇聚一批在国际和国内具备较大学术影响力和科研竞争力的学科带头人和战略科学家;加快培养优秀中青年创新型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着力加强团队建设,构建协同机制,打造若干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团队。

    科研平台方面,学校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整合学术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目前,学校人文社科领域拥有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级高端智库(培育)、5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文科重点实验室、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计量建模与经济政策研究基础科学中心、10个国家其他部委共建基地、6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其中4个为教育部备案)及30余个省级平台,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支撑。

    项目研究方面,学校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组织方式, 2018年以来,学校文科教师共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59项。2020-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立项总数连续三年位列全国高校第1位。

    科研成果方面,学校文科教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需求,推出一批有思想含量、学术分量、对策质量的研究成果。2018年以来,人文社科领域共发表学术论文SSCI论文1290篇,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其中一、二等奖12项;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299项,其中一等奖32项。学校文科教师出版学术著作691部,国(境)外出版学术著作51部。

    学术阵地建设方面,2021年成立厦门大学文科期刊中心,下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南洋问题研究》《台湾研究集刊》等CSSCI刊物及多种学术期刊。2021年,《中国经济问题》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新文科建设方面,2021年,学校确立科技考古实验室等首批6家文科实验室,着力打造创新型研究团队,推动生物人类学、科技考古、数据金融、神经管理学、数字传播等领域探索性发展。2020年起,学校推出“新文科”系列讲座和学术沙龙,营造“热议新文科、参与新文科、助推新文科”的良好氛围。

    社会服务方面,紧扣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主动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由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持研制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在德国、日本、英国等国举办发布会,序列英文报告China's Macroeconomic Outlook是国内唯一一份面向全球发行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

    学术交流方面,厦门大学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和“走出去”计划,紧扣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召开世界人文学术会议、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亚洲年会、人文社会科学国际论坛、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人文社会科学:使命、担当与情怀”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会议,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

    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为指引,以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任务为牵引,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合力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能级提升,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不懈努力。

           

    (以上数据截止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