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人文大讲坛第104讲: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2-14 浏览次数:


12719:00,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04讲、朱子学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第51讲于线上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景海峰教授担任主讲,主题为《诠释学的历史性与儒家经典起源》,来自全国高校的数百名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人求教授主持。

朱人求教授首先介绍了景海峰教授的履历与成果,景教授是当代中国哲学界著名的大家,拥有累累的学术成果和杰出的学术履历。

讲座上,景教授提到法国哲学家利科认为历史的意义有着三重诠释,一是陈述;二是构成传统的历史解释之历史性;三是理解的历史性和诠释学的历史性。以“三重诠释”为主题,本次讲座从历史记忆的多重性、史巫的交错与分离、遥远的典册三个部分展开。

第一部分中,景教授指出历史记忆在文字出现以后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使得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得以保存,而各种文字载体又能得以流传。这种记忆滋养了历史,历史又能反向哺育记忆。但同时这种记忆从被创造时,便和创造者切断了联系,即历史记忆仅仅是作为符号由他者做单向的解读。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就是作为历史记忆的创造者,从先秦时期出现伊始,便形成体系。

第二部分中,景教授着重强调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记忆由口传及仓颉造字以后演变为书写的过程,其中便涉及到史与巫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巫虽然主要是宗教职能,但其也负责记录宗教仪式(如祭祀、占筮)的内容,因此巫与史的职能便有所重合。直至汉代以后巫的神圣职能弱化,史官的历史记忆性才得以正式显露。其中可以看出儒家的创立和经学形态的形成,是经历了多次转折和身份转化的。

第三部分中,景教授则谈到儒家典籍的内容。儒家说奉行的六经虽不能代表“史”的传统和文典官守的全部内容,但其作为漫长的历史记忆是值得深入考究的。其中的关键便是孔子删定六经,才正式确立了六经的地位,成为了具备群体历史记忆性的经典意义文本。在漫长的历史积累中得以保留,就是因为这类经典记述了“至要之理”,表达了最为普遍的价值,才能成为被后人最容易记忆的典籍。

提问环节,景教授对师生请教的问题都予以了详细解答。讲座最后,朱人求教授向景海峰教授及各位师生表达了由衷地感谢,并宣告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来源:人文学院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