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至善大讲堂第47讲、人文大讲坛第105讲:朱子《西铭解》的家国天下思想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2-01-05 浏览次数:


1215日晚19点,厦门大学至善大讲堂第47讲、人文大讲坛第105讲线上准时开讲。本次讲座主题为《朱子<西铭解>的家国天下思想》,主讲人是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议评审专家李存山教授。讲座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朱人求教授主持,腾讯会议室中数百名师生在线聆听。

首先,朱人求教授对李存山教授作了简要介绍,他提到李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哲学和儒家文化研究,著作丰富,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两百余篇,能够邀请到李教授为厦大师生分享学术经验十分荣幸。其后,便交由李教授开始本次讲座。

朱子的家国天下思想上承先秦儒学,又综合了北宋周、张、二程的理学脉络,而《西铭解》又是朱子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朱熹在《太极图说解》中提到“若《西铭》则推人以之天,即近以明远,于学者日用最为亲切”,由此可见朱子道学体系形成。依于此,李存山教授从四个部分依次阐述朱子的家国天下思想。

其一是介绍张载的《西铭》与二程对《西铭》的高度评价。张载原作《订顽》,后由程颐改为《西铭》,《程氏遗书》中提到“《订顽》一篇,意极完备,乃仁之体也。……学者需先识仁。……《订顽》意思,乃备言此体。”等。朱子正是秉承了二程对于《西铭》的高度评价而重视此文。

其二是《西铭》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西铭》首句“乾称父,坤称母”是源自《周易说卦传》,中华民族将乾坤所象征的天地视作万物之母,而农耕社会形态下重视家族的血缘关系和人伦道德,先秦儒家便将人伦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形成“天人合德”的共同体。《西铭》中诸多篇幅便是对此进行阐发,而朱子《西铭解》的义理解释则是更具宋代理学特色。

其三是朱子对《西铭》的解释。朱子认为,《西铭》的要义就是他在《语类》中提到的“事亲如事天,即是孝;事天如事亲,即仁矣。” “万物一体、民胞物与”思想,是具有儒家普世道德的重要意义。而后又加之以理气分殊框架的解释,成为朱子理学体系的基石。

其四是关于《西铭解》的讨论。杨时认为《西铭》言“仁之体”有“过”,可能导致流于墨家的“兼爱”的后果,程颐则认为“《西铭》明理一而分殊”。朱子在继承他们的思想之上,进一步深化对“理一分殊”的阐释,认为整个《西铭》的大指“明理一而分殊”,理一即是仁,分殊即是义,从而总结了杨时、程颐的讨论。儒家道德的普遍性是包含着特殊性的普遍,特殊性是与普遍相联系的特殊,“仁”是“理一”的普世道德,其中内在的包含着以孝悌、亲亲为本始的“分殊”,而“分殊”必须扩而充之,才是儒家的“仁孝之理”。

提问环节,李存山教授对线上热烈的提问予以了详细解答。在朱人求教授对李存山教授及各位师生由衷地致谢之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来源:人文学院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