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07讲、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写作暨强基班学术训练系列讲座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2-03-31 浏览次数:


31719:10,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07讲、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写作暨强基班学术训练系列讲座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南强二403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王涛教授担任主讲人,主题为《德国工业遗产研究的学术史语境转换》。张达志教授、六十余名硕博研究生及强基班学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历史系陈博翼副教授主持。

王涛教授首先对有关遗产的概念进行了剖析,指出遗产是社会选择的产物。此次讲座尤其重视遗产研究中的文化要素,人们如何从文化角度阐述,建构遗产的意义。王涛教授特别指出,与工业遗产相关联的“工业考古”这一概念,主要在英语学界使用,而在德语学界更倾向于使用工业文化(Industriekultur)这个概念,其原因在于在德国语境中工业遗产研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化因素,而且主要是由艺术史专家发明了工业文化这个概念。

接着,王涛教授以鲁尔区为实例,重点介绍了工业遗产转型的几种主要模式,包括博物馆模式、公共休闲空间模式、与购物结合模式、区域一体化模式等。其中,鲁尔区工业遗产之路是区域一体化模式转型的典型,这个项目用几条路线串联起了鲁尔区大量的工业遗存,改造成景区,推动了工业旅游发展。但是王涛教授强调,工业旅游所隶属的“遗产产业”,倾向于构建一个不真实的过去,值得我们反思。

在鲁尔区大批夕阳工业退出历史舞台以后,产生了一系列身份危机。所以在工业遗产的利用过程中,鲁尔区着重进行新身份认同构建。随后,王涛教授介绍了社会史、环境史角度的工业遗产研究,并分析了工业遗产研究成为热点的因素,包括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公众史学的兴起、历史研究的文化转向与后现代思潮的影响等。工业遗产研究在未来有两个维度值得关注,其一是数字技术融入遗产研究与展示,其二是跨国视角和比较研究。

此外,王涛教授在讲座中还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数字人文的概念以及内涵。王教授指出,数字人文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工具,更可为我们带来知识生产的转型。最后,王涛教授以基于3D建模的劳动救济所研究和利用主题模型方法对德国议会辩论档案进行文本挖掘为例,介绍了数字人文的具体应用方法。

提问环节,王涛教授就同学们提出的工业遗产相关概念及其关系;国内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数字人文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等问题与听众进行了交流。历时近三个小时的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来源:人文学院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