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19:00,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08讲、朱子学与中国文化系列讲座第54讲于线上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温海明教授担任主讲,主题为《从朱子<周易参同契考异>到<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来自全国各个高校的师生、国学与道学爱好者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厦门大学哲学系黄永锋教授主持。

首先,黄永锋教授对温海明教授做了简单介绍。黄教授提到,温教授对儒释道三家经典都有独到的诠释与研究,同时擅长中西比较研究,此次讲座温教授将会为大家讲解中国道学与西方学说会通的可能,展示中国学术的世界意义。其后,便交由温教授开始本次讲座。

温教授从自己的著作《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谈起,讲述了撰写此书的目的,即通过哲学诠释的方式,帮助人们理解中国道教核心哲学思想,其有一套亘古亘今、颠扑不破的义理系统。他综合学术史上的种种说法,认为《周易参同契》的文本参差不齐、争议迭出、聚讼纷纭,三作者说应该比单作者说更加合理。在对萧汉明、郭东升的研究进行分析后,温教授提出自己继承了前贤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注经。
在论及“祖师乱辞”时,温教授提出今天我们只有运用“通神之意”,穿透伯阳祖师留给我们的“乱辞”,才能拨开云雾见青天。我们可以首先把四言句看作是伯阳祖师作,而且就传世的《契》文来说,四言句应该是在五言句之后完成的,这样才能把四言句和五言句掺杂在一起,成为形式上四言句和五言句相杂的“乱辞”。以五言句为经、四言句为传的说法,有一定的依据。《周易参同契》曰:“忧悯后生,好道之伦;随傍风采,指画古文;著为图集,开示后昆;露见枝条,隐藏本根;托号诸名,覆谬众文。”因此温教授致力于建构以五言句为经,四言句为传的新版本,即“新古本”,而不是沿用通行版本。
温教授书中每节的注释解读分为译、注、解、意四个部分。译文为四字句,应四字句为传之传统;注文基于传统和当代注释,并辅之以“通神之意”角度的“意丹”新解;解文为理解本章的关键要点的申发;意文为基于“通神之意”角度的意丹哲学体系性建构。
在对《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进行了精彩讲解之后,温教授又分享了自己对《明意》一书与心理咨询的一些看法。他认为,修道人要认真读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周易参同契》的中心思想是“通神之意”,温教授认为丹家在双修中可以超越自我的心灵体验,直至扩大成为一种宇宙意识。
提问环节,温教授对黄永锋教授、邱钰、李志堃、卢政廷、李璐等同学的提问予以了详细解答。在黄永锋教授对温海明教授以及各位师生由衷致谢后,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来源: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