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09讲、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坛第5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3-31 浏览次数:


2022322日下午,厦门大学人文大讲坛第109讲、文化遗产保护学术论坛第5讲成功举办。北京科技大学郭宏教授担任本期主讲嘉宾,进行了题为“西藏哲蚌寺壁画保护”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朱展云副教授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新疆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等高校和文博单位的师生百余人参加。

讲座开始前,朱老师首先对郭宏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他的学术地位和研究领域进行了简要介绍。讲座开始,郭宏教授通过概述自己的研究经历引出本次讲座主题,针对西藏哲蚌寺壁画保护展开了论述。

郭教授首先指出,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拉萨三大寺院的首寺,属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寺庙建筑。其壁画受环境、建筑布局、壁画材料及工艺、地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地仗层空鼓、裂隙、大面积脱落,颜料层龟裂、起甲、粉化脱落,壁画表面水渍、泥渍、油脂污染等多种病害。尤其是内转经道西壁内墙壁画,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等原因引起的墙体变形,导致地仗层空鼓、开裂、大面积脱落等病害,严重危及到壁画的长期保存,急需解决壁画基础支撑体的稳定性问题——维修加固建筑墙体。而此时必须先对壁画进行揭取,待墙体维修稳固后将壁画原位复原回贴。

随后,郭教授讲道,为了配合内转经道西壁内墙建筑墙体维修,并对内转经道壁画存在的病害进行治理,采用剖面显微、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等方法对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进行了分析;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进行了全方位的高精测绘及翔实的信息留取工作,在壁画揭取前对壁画空鼓变形程度进行了勘察研究;同时对壁画所在区域的环境温湿度进行了检测,作为了解壁画病害机理、修复工艺和材料选择的依据。通过现场观察和实验分析,哲蚌寺壁画以土、石、木混合材料修建的墙体为支撑体;地仗层分为两层,其中底层为黄粘土,其作用是找平墙面,上层地仗为白色阿嘎土层,随后是颜料层。

最后,郭教授强调,内转经道壁画揭取、揭取后的修复、回贴过程,以及哲蚌寺其他原位壁画的保护修复都严格遵循文物保护基本原则,揭取后修复保留了原壁画地仗阿嘎土层,之后采用高温焙烧的阿嘎土为主要材料制作壁画过渡层,既满足了补强壁画地仗层的作用,又不会造成修复材料和原壁画地仗层材料之间的差异排斥。哲蚌寺壁画揭取回贴的成功实施,为今后藏区此类壁画的修复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完整介绍了壁画保护修复工作的一系列流程,激发了与会师生对壁画类文物保护的浓厚兴趣。讲座尾声,郭宏教授回应了师生就讲座内容提出的感想和疑问,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来源:人文学院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