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午,2025年福建省首批社科优秀成果交流报告会暨厦门大学“教师工作坊”第三十期活动于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南光一320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福建省社科联指导,厦门大学社科处、教师工作部主办,哲学系承办,特邀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杨少涵作专题报告。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秘书长洪金镖出席活动,活动由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唐瑭主持,厦门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杨建中,厦门大学哲学系副系主任林育川,以及来自厦门大学哲学系等单位的20余名教师和本硕博学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杨少涵教授以“齐头并进,长线作战——谈谈人文学科项目申报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为题,结合自身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历,聚焦项目申报核心要点,指出申报书撰写需秉持持之以恒、多次尝试的态度,精准把控申报节奏;同时,应尽早着手撰写,并持续打磨修改,精益求精。此外,杨少涵教授通过列举几位人文学者的效能典型事实,生动展现了人文学科学者如何在项目申报、学术研究、课堂教学以及身心管理等多个方面实现良性发展,为在场师生的项目申报与学术发展规划上提供了重要思路与借鉴。

洪金镖秘书长对本次交流报告会作出点评,指出杨少涵教授的分享内容见解独到、详实生动,令人深受启发。他进一步强调,当前我省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期关键期,希望专家学者能够积极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围绕项目申报等热点难点传经送宝,也期待厦门大学能够立足学科人才的优势,在课题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深耕,奋勇争先,为社会强省建设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交流环节中,与会人员围绕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中的难点、做学问中的“快与慢”、哲学论文写作的技巧等问题与杨少涵教授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性的交流。

本次报告会是落实厦门大学高质量发展人文社科的重要举措之一。后续,社科处和教师工作部将持续聚焦教师成长需求,积极为教师搭建互相交流、互动分享平台,推动我校社科人才队伍培养再上新台阶,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和讲好中国故事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社科处 教师工作部)